浪潮之巅

一本介绍大型科技公司浪潮起落的书。

作者

吴军

内容简介

个人看法

极简评价

一本了解世界互联网产业发展的必读书籍。 以浪潮反应产业的起伏,对于个人择业或者行业研究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感想看法

  1. 这本书还是有些过时,很多内容需要更新。比如微软和苹果公司的关系。
  2. 竟然还写了红杉资本的联系方式,有趣。
  3. 由于Google 很明智地没有在互联网泡沫高峰期疯狂地扩展,而是实实在在地、低调地做好自己的搜索引擎,因此它早期烧钱的速度非常之慢。2000 年的时候它没有急着上市,避免了绝大多数互联网公司大起大落并且最终关门的厄运,同时最早期的优秀人才没有拿了钱就走掉,因此Google 的骨干完好无损。感觉这个可以用来研究没来得及上市的蚂蚁金服的发展上。
  4. 制定规则的重要性一次次体现。
  5. 让人思考商业模式和技术的权衡,或许商业模式更加重要。
  6. 一个巨大的公司拓展新生代业务看起来还是比较难的。
  7. 与大学的合作研发看起来性价比极高,远高于自建独立实验室。
  8. 对于商业来说,技术并不是最重要的。
  9. “存在即合理”,的确能不断的找到这句话的印证。
  10. 创业公司的员工或许都能以一当十?
  11. 其中有很多华为公司的部分,当时华为并不像现在一样人尽皆知,但是业内已经是名声响亮了。华为的成功有其必然性,其创办之初就剑指最先进的技术而不是二流技术。
  12. 流量并不是一切,很多中国的公司证明了这一点,无数次的烧钱没有转化为实际收入,都只是抱薪救火。所以说商业模式,预期产值或许更重要。
  13. 公司的掌舵人决策者实在是太为重要了。
  14. 技术并不是无敌的。
  15. 身体真的是创业者最大的本钱。今日孙剑博士去世,不由得重新感慨这一点。R.I.P.
  16. 业绩下滑时,裁员是很明智的决策。
  17. 革命是创业的重要部分,而不紧紧是“进化”。风投,或者说创业者(创业其实是在风投自己),要能准确的评估技术及其前景。
  18. 当公司已经足够大的时候,其市场占有率(增长前景)就难以翻番了。
  19. 斯坦福的校友组织的确比较有趣。
  20. 投资人对于公司的影响极大,公司总是要对股东负责。
  21. 2B 产品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太大,收入相对不如 2C 产品来得稳定。这个可能在经济周期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2. 资金利用率&自动化程度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影响极大。
  23. 近期吹嘘了很多 web3.0 的概念,个人并不太知道这是什么。目测是一种元宇宙+数字货币+vr的一种缝合怪结合体?我们回顾 web2.0(打造通用平台,再由社会上的开发力量和广大用户补充内容),web3.0 的口号目前仍是以技术为导向还不是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似乎就有一点像 web2.0 真正意义出现之前的那一波噱头了。那到底什么是 web3.0 呢?
  24. 个人一向推崇经济和金融的意义,因为他们对于实体经济起到了不可替代的资源调度作用。虽然还有很多逐利的资金追求泡沫和杀猪盘,但是仍然不能因此忽略它的绝大多数的积极意义。
  25. 当总有什么新词新指标来为新东西背书的时候,可能要留心这是不是一个泡沫了。
  26. 危机之下,求生或许是所有公司的本能,成功断臂求生可能才有未来的发展。
  27. 很多看似无关的技术都或许会因为一个产业结合在一起,整体还是要看产业对社会的效率有多大的提升。
  28. 有一些东西对用户而言的沉没成本极高,即使有更好用的新东西,也不会轻易转换。
  29. 有意思的是,作者指出“阿里巴巴只要它不犯大的错误,现在找不出一家公司可以挑战它的商业地位”。然后我们都知道,他犯了大的错误。然而这个错误真的是错误吗?见仁见智,只能说他过于自大却忘记了国内的监管环境,所以才有了后来的制裁。
  30. “因果倒置”这种事情有时候还真的不一定能分辨出。所以马云的电子商务是因还是果呢?或许互为因果,但是很多时候要追究事物发生的原因。
  31. 不靠泡沫挣钱的时候,经济体才能繁荣发展。

内容摘录

ATT

  • ATT 不紧不慢地向上走过了百年,才爬到顶点,走下坡路却只要十年时间。(注:今天的 ATT 是由当年小贝尔公司之一的西南贝尔公司几次以小吃大合并出的类似于水电公司的设施服务公司,这类公司在美国统统称为 utility 公司,毫无技术可言。)
  • 在很长的时间里,美国国际长途电话的价钱不是由市场决定的,而是由 ATT 和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谈判决定的
  • ATT 的总裁们并不真正拥有公司。他们之中不乏有远见者,但是根本左右不了董事会。
  • 一般来讲,一个公司当前的股价,已经反映了当前和几年后的盈利能力。如果想让股价快速增长,公司的盈利就必须高于大家的预期
  • 在工业史上,一种新技术代替旧的技术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生最幸运之事就是发现和顺应这个潮流。

IBM

  • IBM 公司可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成功地逃过历次经济危机,并且在历次技术革命中成功转型的公司。
  • IBM 能成为科技界的常青树,要归功于它的二字秘诀——保守。毫无疑问,保守使得 IBM 失去了无数发展机会,但是也让它能专注于最重要的事,并因此而立于不败之地。
  • 我们可以将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机械时代和电子时代的分水岭。
  • 社会的需求对科技进步的作用要超过十所大学。计算机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被发明的。美国研制计算机的直接目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为军方计算弹道的轨迹。在流体力学中,计算量常常大到手工的计算尺无法计算的地步,因此,对通用计算机的需求就产生了。
  • 在我个人看来,小华生对世界最大的贡献不是将 IBM 变成一个非常成功的公司,而是将计算机从政府部门和军方推广到民间,将它的功能由科学计算变成商用。
  • IBM PC 第一年的营业额大约是两亿美元,只相当于 IBM 当时营业额的 1% 左右,而利润还不如谈下一个大合同。要知道,卖掉十万台 PC 可比谈一个大型机合同费劲儿多了。因此,IBM 不可能把 PC 事业上升到公司的战略高度来考虑。
  • 因为 IBM PC 的主要部件,如处理器芯片、磁盘驱动器、显示器和键盘等等,或者本身是第三家公司提供的、或者很容易制造,而它的操作系统 DOS 又是微软的。因此,IBM PC 很容易仿制。IBM PC 唯一一个操作系统的内核 BIOS 是自己的,但是很容易地就被破解了。在短短地几年间, IBM PC 的兼容机入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
  • 盖茨可不是一般的人,他的心志非常高远,他不会允许别人动微机软件这块大蛋糕,虽然此时的微软的规模远没法和 IBM 相比。盖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一方面和 IBM 合作开发 OS/2 ,挣了一点短期的钱,另一方面下大力气开发视窗操作系统(Windows)
  • 到八十年代末,由于微机性能每十八个月就翻一番,微机慢慢开始胜任以前一些必须要大型机才能做的工作。这样,微机开始危及到大型机的市场。 IBM 出现了严重的亏损,有史以来第一次开始大规模裁员。
  • 1993 年,从未在 IBM 工作过的郭士纳受命危难,出任 IBM 的首席执行官。他成功地完成了 IBM 从一个计算机硬件制造公司到一个以服务和软件为核心的服务性公司的转变,复兴了这个百年老店,并开创了 IBM 的十年持续发展。他的第一招用他自己的话讲是将 IBM 溶解掉,通俗地讲,就是开源节流。他首先裁掉了一些冗余的部门和一些毫无前途的项目。
  • 对比几乎同时代 ATT 将公司拆分的做法,郭士纳完全是反其道而行之。他的目的是打造一只 IT 服务业的航空母舰。在公司内部,它引入竞争机制,一个项目可能有多个组背靠背地开发。为了防止互相拆台、加强合作,郭士纳将每个人的退休金和全公司的、而不是以前的各部门的效益挂钩。
  • 郭士纳砍掉了一些偏重于理论而没有效益的研究,并且将研究和开发结合起来。一旦一个研究项目可以实用了,他就将整个研究组从实验室挪到产品部门。到后期,他甚至要求 IBM 的所有的研究员必须从产品项目中挣一定的工资。这种做法无疑很快地将研究转化成产品。但是这样做无疑会影响 IBM 长线研究和基础研究,为了弥补这方面的损失,IBM 加强了和大学的合作,在几十所大学开展了科研合作或者是设立了奖学金。
  • 今天,IBM 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开源操作系统 Linux 服务器的生产商。
  • IBM 就是这样,时不时地调整内部结构,将一些非核心的、长期效益不好的部门卖掉,同时扩大核心的利润高的生意。
  • 今天,它仍然是世界上人数最多、营业额和利润最高的技术公司。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它会随着科技发展的浪潮顺顺当当地发展,直到下一次大的技术革命。

Apple

  • 麦金托什是世界上第一种可以买得到的、拥有交互式图形界面并且使用鼠标的个人电脑。它的硬件部分性能略优于同期的 IBM PC 机,而它的操作系统领先当时 IBM-PC 的操作系统 DOS 整整一代。
  • 苹果的股票九十年代开始是上升的,这就是电影中的阿甘觉得持有了苹果的股票就不用为钱发愁的原因。如果那个电影晚拍几年,导演就不得不找另一家公司的股票给阿甘了。
  • 我和硅谷很多创业者聊过,发现他们对自己的公司,哪怕再小的公司,在感情上也象对自己的孩子一样亲。
  • 他已经认识到了苹果封闭式的软硬件,从成本上讲,无法和微软加兼容机竞争,也无法为用户提供丰富的应用软件。乔布斯做了两件事,他在苹果的微机中逐渐采用了英特尔的通用处理器,同时采用 Free BSD 作新的苹果操作系统的内核。这样相对开放的体系使得全社会大量有兴趣的开源工程师很容易地为苹果开发软件。
  • 乔布斯看到了两点最重要的事实,第一,虽然已经有了不少播放器,但是做的都不好,尤其是当音乐数量多了以后,查找和管理都很难。要知道,从一千首歌里面顺序找到自己想听的可能要花几分钟时间。另外,要把自己以前买的几十张 CD 上的歌倒到播放器上更是麻烦;第二,广大用户已经习惯戴着耳机从播放器中听歌而不是随身带着便携的 CD 唱机和几十张光盘。因此,它不需要花钱和时间培养出一个市场。基于这两点的考虑,乔布斯决定开发被称为 iPod 的音乐和录像播放器。
  • 虽然它六百美元的价格实在贵了点,但是根据电器十八个月降一半价钱的规律,iPhone 很有可能成为今后普及的手机,成为苹果即 iPod 以后新的成长点,它甚至会冲击传统的手机行业。

计算机工业的生态链

  • 现在,每十八个月,计算机等 IT 产品的性能会翻一番;或者说相同性能的计算机等 IT 产品,每十八个月价钱会降一半。虽然,这个发展速度令人难以置信,但几十年来 IT 行业的发展始终遵循着摩尔定理预测的速度。
  • 个人电脑工业整个的生态链是这样的:以微软为首的软件开发商吃掉硬件提升带来的全部好处,迫使用户更新机器让惠普和戴尔等公司收益,而这些整机生产厂再向英特尔这样的半导体厂订货购买新的芯片、同时向 Seagate 等外设厂购买新的外设。在这中间,各家的利润先后得到相应的提升,股票也随着增长。各个硬件半导体和外设公司再将利润投入研发,按照摩尔定理制定的速度,提升硬件性能,为微软下一步更新软件、吃掉硬件性能做准备。华尔街的投资者都知道,如果微软的开发速度比预期的慢,软件的业绩不好,那么就一定不能买英特尔等公司的股票了。
  • 反摩尔定理使得 IT 行业不可能像石油工业或者是飞机制造业那样只追求量变,而必须不断寻找革命性的创造发明。因为任何一个技术发展赶不上摩尔定理要求的公司,用不了几年就会被淘汰。
  • 有些愿意冒风险而追求高回报的投资家将钱凑在一起,交给既懂得理财又懂得技术的专业人士打理,投给有希望的公司和个人,这就渐渐形成了美国的风险投资机制。办好一个高科技公司还需要有既志同道合又愿意承担风险的专业人才,他们对部分拥有一个公司比相对高的工资更感兴趣,因此就有了高科技公司员工的期权制度。

奔腾的芯:英特尔-Intel

  • 1981 年,IBM 为了短平快地搞出 PC,也懒得自己设计处理器,拿来英特尔的 8086 就直接用上了。这一下子,英特尔一举成名。
  • 美国历史频道(History Channel)在节目中评论了中日甲午战争。美国的历史学家认为,这是两个不同时代军队之间的战争,虽然双方武器相差不多,战争的结果不会有任何悬念,因为一个在专制的农业时代后期的军队很难打赢一个兴起的工业化国家的军队。英特尔和摩托罗拉之间的竞争也是如此。
  • 市场的倾向说明了用户对兼容性的要求比性能更重要。因此,英特尔在精简指令上推出 80960 后,就停止了这方面的工作,而专心做"技术落后"的复杂指令系列。在整个九十年代,工业界只有英特尔一家坚持开发复杂指令集的处理器,对抗着整个处理器工业。
  • 总的来讲,英特尔并没有想彻底把 AMD 打死。因为留着 AMD 对它利大于弊。首先,它避免了反垄断的很多麻烦。
  • 个人认为,在个人微机以外,今后最重要的市场是游戏机市场。现在的游戏机早已不单单是为玩游戏设计的了,它们成为每个家庭的娱乐中心。IBM 等公司至少在目前在这个领域是领先的。IBM 已经垄断了任天堂、Sony 和微软三大游戏机的处理器市场。
  • 英特尔对世界最大的贡献在于,它证明了处理器公司可以独立于计算机整机公司而存在。在英特尔以前,所有计算机公司都必须自己设计处理器,这使得计算机成本很高,而且无法普及。

IT业的罗马帝国:微软-Microsoft

  • 我在学校的老板贾里尼克院士以前在IBM当任要职,因此我们经常去IBM作报告,每次去以前贾里尼克都要确认我们报告的每一页内容是已经公开发表过的。原因很简单,IBM有世界上最好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他们可以用比你还快的速度将你没有发表的想法实现、申请专利并发表。
  • 在这次双雄会上,乔布斯犯下的错误有两方面,首先,他自己没有意识到操作系统在今后整个微机工业中的重要性,否则他不会过早地给别人看他还没上市的设计;第二,也是更重要的,他给谁看都可以,就是不该给盖茨这个人看。
  • 完成了在研发上的布局,盖茨要在市场上尽可能用它落后的DOS坚持到微软新一代操作系统开发出来。微软的做法概括起来是两句话,薄利多销和来者不拒。
  • 但是,领先下的苹果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走封闭式道路和纯技术路线。当IBM因为反垄断的限制,不得不容忍兼容机厂家克隆自己的产品并抢走越来越多市场时,苹果正在为自己没有遇到同样的麻烦而高兴。
  • 苹果既做硬件又做软件,很难平衡两者的速度。软件做得太快了硬件就跟不上,硬件做的太快了有没有合适的软件可用。在历史上,苹果有几款计算机一推出来时速度就已经落后了;还有几款比如早期PowerPC推出来时速度奇快但没有什么应用软件可用。
  • 网景选择了和微软一拼,因为它觉得至少目前它还有技术和市场上的优势。后来证明这种技术上的优势根本不可靠,这也是我将技术排在形成垄断的三个条件之外的原因。
  • 如果说乔布斯是锋芒毕露,聪明写在脸上;盖茨就是一个平衡木冠军,聪明藏在肚子里。
  • 微软打败网景和Real Network等公司的绝招是免费提供和对手竞争的产品。但是这一招对雅虎不灵,因为雅虎的服务本身就是免费的。
  • 公司增发期权不计入成本。因此,雅虎不断地增发期权给员工,而只需付给员工很少的现金工资。员工手中的股票期权,在华尔街的炒作下,以火箭速度往上涨
  • 我非常喜欢黑格尔地一句话: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All that is real is rational; and all that is rational is real.)虽然这句话常常被误解成为当今不合理的现实来开脱,其实,如果我们动态地看待现实性和合理性,可以把这句话理解成,现在存在的现象,当初产生它的时候必然有产生它的原因和理由。如果这个理由将来不存在了,终究有一天它也会消亡。
  • 进入新的世纪以来,微软的行动明显放慢,它的扩张一再受阻。但是,个人微机的这次浪潮还没有过去,处在其浪潮之巅的微软即使不做任何事,仍然是世界上最赚钱的公司。它始终是所有公司最可怕的竞争对手。它能否成功地第二次创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客厅信息化是否能形成下一次技术革命的浪潮,而它又是否能在客厅争夺战中最终胜出。

互联网的金门大桥:思科

  • 一个成功的公司的早期员工是非常宝贵的财富。他们一般是一些非常爱冒险的人,否则他们不会选择加入新开办的甚至是还没有投资的小公司,他们技术和能力非常强,常常每个人可以独挡一面,因为早期的公司要求员工什么都得能干。
  • 但是,他们也有他们的弱点。他们虽然善于开创,但不善于或者不愿意守成,而后者对于一个大公司发展至关重要。他们做事快,但是不够精细,因为在公司很小时,抢时间比什么都重要。
  • 如何留住早期员工,并且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便成为了每一个上市的科技公司的难题。
  • 华为公司比思科成立晚四年,早于 Juniper 八年。华为创办时起点就很高,当时邮电部下面的一些研究所还在和 ATT 等跨国公司谈二流技术的转让和合作,任正非直接就定位当时国际上最先进的技术,并且短短几年就开发出了当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 08 程控交换机。
  • 一旦一项产品可以由中国制造,那么它的利润空间就会薄到让美欧公司退出市场。现在,思科和华为的竞争就是在这种阴影笼罩下。

英名不朽:杨致远、菲洛和雅虎公司

  • 雅虎及其追随者们,不仅把互联网办成了开放、免费和盈利的,而且刺激了电子商务的诞生。
  • 但是大多数创业者连产值都不考虑,觉得只有有了流量就有了一切,今天仍然有人持这种观点。
  • 雅虎对网络泡沫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虽然它自己没有直接烧投资者的钱,但是无数小网络公司都是靠烧钱在维持,这如同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 到2000年大选后,终于没有新的投入进来了,互联网泡沫应声而灭。
  • 一个技术公司,无论是过去的ATT,还是现在的Google,都会尽可能地采用技术而不是人工来解决问题,当然所有的技术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和不足,一个崇尚技术的公司的态度是解决这些问题而不是倒退到手工操作。至今,雅虎仍然会手工地调整搜索结果,和Google完全用计算机排名不同。

硅谷的见证人:惠普公司

  • 虽然惠普从来没有领导过哪次技术革命的浪潮,但是作为硅谷最早的公司,惠普见证了硅谷发展的全过程,从无到有,从硬件到软件,惠普的历史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硅谷历史的缩影。
  • 这种现象在投资大师巴菲特看来是很荒唐的,安捷伦疯涨,说明惠普卖赔了,惠普应该跌才是。
  • 惠普的墨盒和吉列的刀片有个很大的区别。刮胡子刀片是一分价钱一分货,吉列的刀片比廉价低质量的确实好不少,而且刮胡子刀片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对它的马虎不得,用一个劣质刀片刮破脸可不是件好玩的事。
  • 如果一个公司不能挑选好掌舵人,以后替换掉他成本也是很高的。

没落的贵族:摩托罗拉

  • 过分注重技术和品质使得摩托罗拉在商业上的灵活性远不如诺基亚和三星等竞争对手。
  • 摩托罗拉对世界最大的贡献是它在八十年代初发明的民用蜂窝式移动电话,也就是早期说的大哥大,现在说的手机。
  • 美国在标准之争上的失败间接影响的摩托罗拉手机今后的竞争力。
  • 摩托罗拉长期以来都是一个了不起的技术公司,它长于技术,但是过分相信技术的作用。铱星计划在技术上是无与伦比的,但是,过于超前市场的技术不仅导致成本过高,而且维护费用也是巨大的。
  • 摩托罗拉试图打造一个通用的操作系统作为它今后手机开发的统一的平台。这个想法本来不错,但是摩托罗拉选错了平台,选中了 Java 。

硅谷的另一面

  • 坦率地讲,我对这些沉溺于创业梦想的人泼凉水的时候多于鼓励的时候。虽然我知道他们更需要鼓励,但是在硅谷这个环境中,他们已经得到了无数的鼓励。
  • 创业者还必须精力过人,因为他们必须能熬得住几年每天在简陋的车库里工作 16-20 小时的苦日子。他们又必须是多面手,因为在创业初期他们必须干所有的脏活。
  • 但是光有好的团体和技术又远远不够,他们有商业头脑而且必须找到一个能盈利的商业模型(Business Model)
  • 硅谷几十年经验证明,那些初出茅庐能干具体事情的年轻人,可能比一个经验丰富但是已经眼高手低的权威对公司更有用。
  • 由于 FDA 的保护,创业的小公司要打破原有制药公司的垄断是件很难的是。这就是我们很难看到小的生物公司成功的原因。

短暂的春秋:与机会失之交臂的公司

  • 太阳和微软之争,其实就是企业级的操作系统之争。对太阳来讲,取胜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将它在 Unix 上的技术优势转换为市场优势。
  • 太阳公司当时不自觉地满足于捏 SGI、DEC 和 HP 这些软柿子、并沉溺于在硬件市场上的胜利,忽视了来自微软的威胁。但当 2000 年互联网泡沫破碎时,它以服务器和工作站为主的硬件业务便急转直下。
  • 施密特当时是太阳公司主管软件的副总裁,他从太阳失败的教训中总结出了反摩尔定理,我们已经介绍过。施密特认识到依靠硬件的利润是不断下降的,而 IT 服务业的利润则是恒定的(并随着通货膨胀而略有增加)。
  • 当大量杰出人才离开、同时公司业绩大幅下滑时,马可尼里没有果断地大量裁员。他总给自己一个借口,我们好不容易招到这么多人(在网络泡沫时代,找工程师是很难的),如果现在裁掉冗员,万一市场好起来,我从哪里去招人。
  • 这正应了茨威格的话,在命运降临的伟大瞬间,市民的一切美德——小心、顺从、勤勉、谨慎,都无济于事,它始终只要求天才人物,并且将他造就成不朽的形象。命运鄙视地把畏首畏尾的人拒之门外。命运——这世上的另一位神,只愿意用热烈的双臂把勇敢者高高举起,送上英雄们的天堂。
  • 网景选择了和微软一拼,因为它觉得至少目前它还有技术和市场上的优势。后来证明这种技术上的优势根本不可靠,这也是我将技术排在形成垄断的三个条件之外的原因。在微软方面,它也正式向网景公司宣战。
  • 网景公司在它的浏览器畅销到网络用户时,没有居安思危,它没有注意去控制互联网的内容,这样一来它失去了保护自己和反击微软的可能性。本来它最有可能成为雅虎。
  • 即使最初网景看不到索引和组织互联网内容的重要性,但是到 1994 年底,当雅虎的流量首次达到一百万次访问时,网景也应该意识到这一点了。如果那时候网景公司走门户网站(Portal)之路,没有人能阻挡它成为后来的雅虎。

幕后的英雄:风险投资

  • 高回报的投资一定伴随着高风险,但反过来高风险常常并不能带来高回报。任何一种长期赚大钱的金融投资必须有它内在的动力做保证。风险投资也是一样,它内在的推动力就是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
  • 风险投资的关键是能够准确评估一项技术,并预见未来科技的发展趋势。
  • 我通常把科技进步和新的商业模式分成进化(Evolution)和革命(Revolution)两种,虽然它们的英文单词只差一个字母,意义可差远了。创业必须要有革命性的技术或者革命性的商业模式。
  • 风投公司介入一个新兴公司后的第一个角色就是做顾问。这个顾问不仅需要在大方向比如商业上给予建议,而且还要在很多小的方面帮助创始人少走弯路。
  • 一个风投公司要想成功,光有钱,有眼光还很不够,还要储备许多能代表自己出去管理公司的人才。这也是著名风险投资公司比小投资公司容易成功的原因之一,前者手中攥着更多更好的管理人才。
  • 越是成功的风投公司,投资成功上市的越多,它们以后投资的公司相对越容易上市、再不济也容易被收购。因此,大多数想去小公司发财的人,选择公司很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看它幕后的风投公司的知名度。

信息产业的规律性

  • 当某个领域发展成熟后(而不是群雄争霸时期),一般在全球容不下三个以上的主要竞争者。虽然每个领域的领头羊占得市场份额不尽相同,但是通常都是比其他所有公司的总和还多。
  • 当市场上一旦诞生了一个新的猴王,它就成为了这个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和解释者,这时,市场就不可逆转地向着有利于这个主导者的方向发展。其它公司即使在技术上、管理上或者其它方面有一点优势,都不足以抵消主导者在规则制定和解释方面的优势。靠着制定和解释规则,在很短的时间里这个王者就占了这个领域在全世界的大部分市场。
  • 在通信领域,规则比技术更有利于一个公司占领市场。
  • 为什么在信息产业的公司比传统工业的容易形成主导优势呢?这里面有两个关键的原因。首先是不同的成本在这两种工业中占得比例相差太大。传统行业研发成本低,但各种制造成本和销售成本是非常高的。研发成本可以通过规模经济来抵消,而制造成本则不能。
  • 科技领域则大不相同,制造的成本只占营业额的很小一部分而研发成本占大多数。对微软和甲骨文来讲,制造一份软件拷贝的成本和一百万份没有什么区别。
  • 虽然生物制药公司和信息科技公司一样有着低制造成本的特点,但是世界上没有一种万灵药能治所有的病,甚至对于同一种病也不存在一种药能医治所有的人,因此就有很多大的生物制药公司并存。它们每个公司专门研制针对不同疾病的药物。因此前面所讲的主导性的公司在生物制药领域并不存在。
  • 一个主导者愿意强调自己是行业的领导者,这样可以给投资者和用户信心,但是永远会否认自己有垄断地位,以免给自己找麻烦。它们在提交到证监会和其它政府部门的官方文件中甚至会列举一些小的不能再小的竞争对手,表示自己在公平竞争。
  • 诺威格定理:当一个公司的市场占有率超过 50% 后,就无法再使市场占有率翻番了。这几乎是任何人都懂的大白话,但是却道出了许多跨国公司兴衰的根源。
  • 当它占领了大部分市场时,它的成长就受制于整个行业的发展了。而华尔街依然期望着这个新兴公司不断创造奇迹。这时候,该公司就必须寻找新的成长点,才能不断超越华尔街的预期,公司就不得不天天为营收忙碌
  • 通用汽车失败的根源在它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它一直认定自己是个汽车公司,一定就要以汽车公司为主。这好比在围棋盘上,通用汽车有一条经营了很长时间却已经没有气的大龙,和一片布局完美可扩展空间大的实空,通用汽车总是舍不得牺牲掉自己经营多年的大龙而错误地放弃前景看好的实空,最后满盘皆输。
  • 严格地讲,苹果其实不能算是一个计算机公司,而是一个注重创新的消费电子公司。在苹果眼中,计算机不过是新的电子产品的一种,当然苹果要把它做得越新、越酷越好。
  • 红杉风投认为一个公司的基因在创办的一个月内就定型了,这也许有些夸张,但是一个成型的公司改变基因的可能却是非常小。越是以前成功的公司越是容易相信自己固有的基因是最优秀的。

高科技公司的摇篮:斯坦福大学

  • 从斯坦福夫人身上我们看到一位真正慈善家的美德。慈善不是在富有以后拿出自己的闲钱来沽名钓誉,更不是以此来为自己做软广告,慈善是在自己哪怕也很困难的时候都在帮助社会的一种善行。
  • 一旦某个项目有了商业价值,并且可以由公司资助时,政府会渐渐减少并且最终停止对这些课题的资助,因为政府(纳税人的代表)认为没有必要和工业界做重复的事,更没有必要和工业界竞争。在这一点上,美国政府和中国政府与日本政府有很大的不同。
  • 只要一个教授能完成教学任务,并且发表足够多像样的论文,斯坦福并不限制它的教授到外面的公司兼职,甚至在一段时间里全时离开学校创办公司或者在公司里担任要职。
  • 可以想象如果佩奇和布林不是斯坦福的研究生而是什么其它学校的,他们很难有机会直接向一位工业界领袖推销自己的发明。大家可以试想一下,在中国,一位普通的清华大学或者北京大学的研究生有没有可能通过学校直接见到华为的创始人任正非,斯坦福能做到这件事是它了不起的地方。

科技公司的吹鼓手:投资银行

  • 罗斯柴尔德家族十九世纪中后叶达到高峰,但是犯了几次致命的错误,又遇到几次灭顶之灾,便从此一蹶不振的。该家族犯的第一个错误就是低估了美国的发展。十九世纪后半叶,美国因为种族矛盾尖锐,后来又爆发了内战,罗斯柴尔德家族对美国不看好,撤走了在美国的大部分业务,失去了追随美国发展的大好时机。(我常常和别人讲,错过现在中国发展的快车,就像一百五十年前错过美国发展一样可惜。)
  • 由于美国银行业的基础是私有银行,抵抗金融危机的能力就很有限,在 1907 年的金融危机中,美国的银行业几乎崩溃。这时,由著名银行家摩根发起,联合了各大银行,在总统威尔逊的支持下,美国建立了联邦储备银行系统(Federal Reserve System),简称美联储。
  • 投资公司,虽然他们又称投资银行(Investment Bank),但是直到 2008 年 10 月,它们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银行,因为他们既不能接受存款,也不能向联邦储备银行借钱,它们是替别人买卖有价证券、期货、不动产和任何有价值的商品。
  • 有人觉得雷曼和美林只要再坚持五天就可以逃过一劫,其实,只要它们两家公司一天不死,这个计划就不会从保尔森的口袋里拿出来。
  • 摩根斯坦利是银行业中计算机化的先驱。早在 1962 年,它就通过计算机来分析股市并且建立了很多用于金融的数学模型(Quantitative Financial Analysis Model),并且获得了很大的成功。由于摩根斯坦利在金融界的影响力,其它金融公司也纷纷效仿,从此开创了一种用数学模型分析市场的新领域。这对八十年代后对冲基金的兴起起了先导作用。
  • 和百度相反,中石油在香港的上市堪称败笔。首先它作为全球最大的融资行动,却选择了一家二流的承包商瑞士联合银行和不入流的中信。这两家承包商为中石油作出了天价的融资股价,以至于长期持有它的巴菲特马上套现。
  • 融资过多和过少都是有危害的。过度的融资不仅导致原有股东的利益被压缩,而且由于在短时间里流入市场的股票太多,股价很难稳定。融资过少的危害也很明显,很多公司就是因为融资不足而在经济进入低谷时无资金摆脱困境而关门。
  • 对于那些价值不大的科技公司,一旦它们未能达到预期,华尔街则会毫不留情的打压到底,以起到杀鸡示猴的作用。
  • 要想不受华尔街的影响,唯一的办法就是不上市。这就是 Google 在盈利很久以后迟迟不肯上市的原因
  • 金融业在整个经济活动中起着血液的作用。健康的金融环境和秩序可以帮助科技公司的成长。但是由于金融业和巨大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因此贪婪、投机甚至非法的欺骗行为是金融业永远也摆脱不了的阴影。

挑战者:Google 公司

  • 我们问佩奇是如何想到Page Rank算法的。他说"当时我们觉得整个互联网就像一张大的图( Graph ) ,每个网站就像一个节点,而每个网页的链接就像一个弧。我想,互联网可以用一个图或矩阵描述, 我也许可以用这个发现做个博士论文。
  • 虽然今天的Google 和其他搜索引擎相比当初的Google 已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这种进步基本上属于量变。搜索引擎领域迄今为止的质变只有 Google 取代AltaVista 那一次。
  • 佩奇知道,只有把互联网的内容送到千家万户就行了,至于互联网的内容是谁的并不重要。
  • 巴菲特有一个最简单有效的选择股票的办法,就是到大小百货店、加油站和食品店看一看老百姓都在买什么,这比听华尔街分析师瞎掰乎要准确得多。巴菲特因此而选择了可口可乐、宝洁、强生、百威啤酒、沃尔玛和卡夫食品等公司技资,都获得了极高的回报。在巴菲特看来,广大消费者才是一切商业的衣食父母。佩奇和布林也深深体会到,广大最终的用户(网民和广告商)才是为Google 带来生意的人,因此, Google 的产品一直是针对广大用户,既非像IBM 那样针对企业,又非像苹果那样针对精英。
  • Google 在早期并没有刻意追求营业额和利润,而是想方设法扩大自己的用户群。除了在技术上要比对手做得好以外,还将自己的网页做得特别干净,这样在到处是铺天盖地的横幅广告和弹出式广告的互联网上,显得非常超凡脱俗,便吸引了很多用户。
  • 由于Google 很明智地没有在互联网泡沫高峰期疯狂地扩展,而是实实在在地、低调地做好自己的搜索引擎,因此它早期烧钱的速度非常之慢。2000 年的时候它没有急着上市,避免了绝大多数互联网公司大起大落并且最终关门的厄运,同时最早期的优秀人才没有拿了钱就走掉,因此Google 的骨干完好无损。
  • 他解释 Google 的人才战略时说,好的博士生不仅有创造力,而且有最高的自觉性。硕士生同样的聪明,但是主动性要差一些。硕士能把你领到别人到过的地方,而博士可以把你带到以前无人去过的地方。
  • Google 是一家思维方式与众不同的公司,它认为,杀鸡一定要用牛刀。一个本科生能完成的事,如果我能找到一个硕士生来做,那么一定比同类公司做得好! 在Google 里面实际上是贯彻一种"瑞士制造"的指导思想, Google 自己把它称为"Google 的品质" 。
  • 随着自由派总统奥巴马的当选和任职,美国和中国的蜜月期终于过去了。自由派人士占主导的Google总部对中国的互联网管制方式一直难于接受,这中间的矛盾全压在李开复身上。终于有一天,他不堪重负,选择了离开。缺少了李开复这个润滑剂, Google 和中国的关系变得很难调和,最终导致了2010 年初Google 退出中国的事件。

成功的转基因:诺基亚、3M、GE

  • 芬兰政府给诺基亚的支持是在人才上的支持。芬兰在欧洲近乎于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为民众提供从小学到大学全部的免费教育。这就为诺基亚提供了人才保障。同时,作为一个小国,芬兰政府知道它不可能在世界经济的方方面面都领先,因此全国只专注几个产业,当然,移动通信是一个。而在芬兰的大学和研究所里,也就很少看到跟它产业结构不太相关的专业。
  • 到了数字手机时代,不同手机的话音质量相差不像以前那么大,这时手机的功能就变得非常重要了,再到后来手机的外观都变得重要起来。
  • 诺基亚由一个地区性的木工厂发展到全球最大的手机厂商,原因可以简单概括为长期探索、抓住机遇和制定规则几个字。
  • 3M 允许员工用 15% 的时间干任何自己喜欢做的事,后来这个做法被 Google 学去了,变成了 Google 的百分之二十项目。
  • 3M 公司在适当的时候强制淘汰一些看似还在挣钱但是前景不是很好的产品。
  • 因为企业级的产品和服务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太大,收入相对不如消费者产品来得稳定。
  • 了解 GE 公司历史的人都知道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公司是由著名发明家爱迪生创立的,是将电最早介绍和普及到世界上的公司。
  • 3M 是靠硬性的制度维持其创新,而 GE 是靠自己不断开创新的产业。

印钞机:最佳的商业模式

  • 所有成功的大公司都有好的商业模式,很多大公司的兴起,不是靠技术的革新而是商业模式的转变。
  • 在这台印钞机中,自动化程度必须到达一个阈值,它才能自动运转起来。而当它的自动化越高,成本就越低。
  • 长城公司自己开发微机全部软硬件,自己在广东建厂,自己采购元器件,有自己的仓储,最后还发展了一大批批发和零售代理商。大家不难看到,长城公司处处走的是和戴尔公司相反的路线。当长城计算机公司很自豪地拥有了这一切时候,它的资金利用率已经比戴尔低了很多,而它的产品的价格却高了很多。

互联网 2.0

  • 到2000年世界上流量最大的网站全部是门户网站,在美国是雅虎、MSN 和Excite 等在中国则是新浪、搜狐和网易三大门户网站。
  • 互联网2.0的公司不应该过多主导内容和服务,不应该参与和用户的竞争。以YouTube 为例,它host 的内容是用户(包括个人和专业的传媒公司)提供,它自己并不制作和拥有内容, 与其他提供内容的用户竞争。
  • 互联网2.0公司的一个普遍特点就是专注于打造通用的平台,而由社会上的开发力量和广大用户补充成完整的服务,从Wikipedia 到Facebook 都是如此,它们相当于软件时代的甲骨文和微软。

金融风暴的冲击

  • 科技像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大脑,而金融则是血液。没有了科技,这个社会就会是混混沌沌的,就像中世纪的欧洲;而没有了金融,这个社会就停止了运转。
  • 金融危机的直接和表层的原因是次贷(Subprime Loan) 及与之相关的金融衍生物CDS ,而间接和深层的原因则是违反经济规律地只消费不创造,从而坐吃山空。
  • 当人们为格林斯潘神奇的控制经济的能力叹服时, 实际上他是用一个更大的房市泡沫解决了相对小得多的互联网泡沫的问题。
  • 金融危机首先将淘汰掉这些无法适应新环境的恐龙级的公司,因为这些长期部借新的贷款来偿还旧的贷款利息过活的跨国公司,现在已无法贷到新款,或者贷款的成本太高。
  • 大量不健康的公司会使得整个社会的投资效率低下, 经济生活变得死气沉沉。这些公司的消失,为健康的公司腾出了宝贵的市场,健康而有活力的公司将成为未来直接的收益者。
  • 金融危机使得以前一些不可能的兼并成为可能,并因此打造出一些竞争力更强的大型公司。
  • 经济危机时,风险投资家们不得不主动收缩战线,弃卒保车。它们通常的做法是迅速关闭成活可能性小的公司,把资金集中投入给可以生存下去的公司中,保住一些重点投资。对于那些运营不错的公司,反而可能得到比宏观经济好的时期更多的资金,虽然它们日子也颇为艰难,却无疑是遇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机会。
  • 我的建议是,不求大的发展,但求生存。必须要保证12到18个月后还有资金,还活着。现在看来,能坚持一到两年的小公司,发展得都比金融危机前要好。
  • 这些公司因为没有利润,甚至没有营业额,根本无法按照传统的市盈率( P/E ) 比来估价,于是他们伙同华尔街发明了用股价/ 流量比来对这些网络垃圾估价。

云计算

  • 在甲骨文的Network Computer 失败后, 第一次互联网的泡沫也破灭了,大家对互联网的作用也产生了怀疑,一切基于客户端的想法又占了上风,因此很长时间这种基于Web 应用的概念没有人提了。
  • 亚马逊发现,它不仅仅可以为商家提供网站托管服务,还可以为任何需要建立网站的公司提供。这样,任何一个想通过互联网提供服务(包括电子商务) 的公司和个人都不需要自己建网站,而只要租用亚马逊的计算资源即可。这就是亚马逊理解的云计算,它和IBM 的理解完全不同,但是没有矛盾。
  • 云计算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普及首先离不开巨型数据中心的建设和全球高速光纤主干网的铺设,这就好比电的普及离不开发电厂和输电网一样。在Google,这些工程称为全球基础架构,它本身也需要很多关键技术,甚至一些看上去IT无关的技术,比如制冷技术。全球基础架构设计和实施的好坏可能会导致运营成本上成倍的差别。
  • 云计算要想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全世界计算机产业的认可,不是单凭任何一家公司的力量就能做到的.

下一个Google

  • 很多公司靠炒作概念,而利润平平,在一段时间里,股价炒得很高,他们依靠发行新股获得了充足资金,然后盲目扩大业务。虽然风光一时,但光环迅速消失。
  • 即使今天出现了一个比微软Windows 好一倍的操作系统,用户也没有要换操作系统的欲望,因为微软的够用了 。够用了这条很消极而枯燥的原则,让所有想通过做一个操作系统取代微软的努力都变得无效。
  • 云计算不仅是今后最有希望的产业, 而且是上面很多产业,比如3G 移动通信的支柱。
  • 可以毫不夸张地讲,阿里巴巴已经完全占领中同电子市场的制高点,而且只要它不犯大的错误,现在找不出一家公司可以挑战它的商业地位。
  • 马云自己都认为是阿里巴巴开创了中同的电子商务市场。从效果上看这一点并不错,但是有些因果倒置。事实上是,中同非常糟糕的批发和零售商业环境,要求必须出现一家阿里巴巴这样让商业变得容易的公司。
  • 腾讯的做法和Google 非常类似,通过一款产品抓住终端用户,然后通过一些服务从每一个用户身上挣钱。
  • 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的时候,依靠的不是任何资本泡沫,而是爱迪生和西屋(发明电和交流供电)、贝尔(发明电话)、福特(发明汽车)、怀特兄弟(发明飞机)等这样一大批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的发明家,以及洛克菲勒(石油)、卡内基(钢铁)、杜邦( 化工)等搞实业的工业巨子。
  • 当人们不再把房市、股市作为最快的挣钱手段时,就是中国可以诞生下一个Google 的时候了。

浪潮之巅
https://blog.superui.cc/reading-note/top-of-the-wave/
作者
Superui
发布于
2022年7月24日
许可协议